叶友青:像名字那样热爱着青山
“青哥,晚上又要加班吗?”这里的“青哥”,叫叶友青,是县林业局的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多年来一直从事营林工作。2016年7月,叶友青开始负责县现代农业攻坚战中的低质低效林改造工作,白天爬山涉水,晚上加班加点,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续写着他和青山的故事。
踏遍青山绘蓝图。我县森林资源大多数是在贫瘠的荒山和水土流失区由飞播马尾松成林和人工造林形成的,存在树种单一、结构单薄、林分单纯、林相单调等问题,构成了“远看青山在、近看无用材”的“低质、低产、低效”林分类型。 “其中的低质低效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差、林地生产力低,森林资源呈现‘高覆盖率、低蓄积量、低生产力’的明显特征,”叶友青说。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低质低效林改造”列入六大攻坚战项目之一,采取系列综合改造措施进行精准改造。
为迅速摸清全县低质效林现状,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规划设计提供原始数据,叶友青白天爬山涉水、雨中穿林,晚上整理材料、编写方案。我县低质低效林分布广,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树,怎样才能让种下的树活下来,如何管理才能让树长的好……这些课题都需要研究。叶友青每天徒步翻山越岭20多公里,常常半个月就穿破了一双解放鞋。
“林业苦,林业累,干了林业活受罪”,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林业人的艰辛。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记录、绘图、设计,“低改”蓝图终于呈现,为我县完成“10年改造18万亩低质低效林”的目标提供了最新的决策依据。
精准施策见成效。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每年的“低改”任务,叶友青常常到“低改”一线走访农户,认真调查研究,精心而又慎重地帮助群众选择改造方式、造林树种和改造措施。他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总结推出了更替改造、补植改造、抚育改造和封育改造等四种适合我县的低改模式,使长远效益与短期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受到广大农户欢迎。
两年来,全县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6.5万亩,历市镇黄砂村、龙塘镇长富村、老城镇中塅村等多处千亩以上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通过调动引导贫困农户积极参与低质低效林改造,265户、583名贫困人口通过参加劳务增加了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而这些成果的取得,无不浸透了叶友青的汗水和心血。
铁面无私得民心。从事低质低效林改造工作,除了需要不怕吃苦的精神,还需要铁面无私的情怀。在低质效林改造项目检查验收工作中,叶友青从不搞“关系工程”“人情验收”“虚假验收”。他总是实事求是地对分配的任务进行逐户、逐山头、逐小班、逐地块的勾图计算。有时为了赶工期,他甚至在风雨中作业。图纸展不开,就背过身,用身体挡着风雨勾图、记录,因此摔了多少次跤、崴了多少次脚,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有个别低改户“好心”地劝他:“何必要这么认真?反正是国家的钱,给我们多登记点,也不要你出,我们也记你的好。”对此,他总说:“我得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群众,中间还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至于那些为了让他多登记些面积而尝试找他通融的人,无一例外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渐渐摸清叶友青“脾气”的低改户们,比以往更加信服他了,安下心来一门心思扑在林木的改造和抚育上。